“妈妈,我就要这个!”
小舒说:
看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想到的倒不是妞妞和酒酒在逛街的时候要东西——因为要做团购,我家里要比、要试的产品实在太多了,他们其实很少会在外面要东西。
这篇文章触动我的地方在于,我们在给家人、朋友送礼物的时候,或者想对另一半的购物行为发表意见的时候,是否会自我中心?
比如本不富裕的家庭,丈夫花近万元给妻子买奢侈品包,结果品牌、设计和价格都对妻子造成了“惊吓”,由于是国外免税店购入,还无法退换,妻子该生气吗?
再比如女人买口红,根据橘色和红色的不同调和比例,市面上可能能买到100种不同的脏橘色、烂番茄色……直男抱怨说:“完全看不出区别,你能不能把以前买的口红先用完。”这算多嘴吗?
男人换车、买数码产品、买球鞋…花起钱来也丝毫不比女性手软。
成年人在花钱取悦自己这件事上,对性价比的要求似乎没那么高。我身边大部分的朋友,夫妻之间都不会互相干涉对方买什么,最多会开玩笑抱怨,但多数人都能共情对方真正喜爱的事物、能投其所好的送礼,即便自己完全不懂。
到了小孩子身上,情况似乎有了一点点不同——直男当然不会在生日收到爆款美容仪,但小孩子真的有可能在生日收到“寒假题集”。
我同意:节约是美德,理财意识是童子功。但如何用可支配的金钱“取悦自己”,如何真正关注自己的需求、表达自己的需求、如何独立思考,也需要爸爸妈妈的尊重和保护哟。
文=早早
寒假开始,女儿每天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商场的游乐中心度过的,而从游乐中心出来,最难迈过去的坎,就是边上的——玩具反斗城,进去容易出来难。孩子走进去的那一刻,生活就只有眼前的玩具。
新年假期,如何面对孩子的那一声声“妈妈,我想买这个,我就要这个”?
在迪士尼商店里,我和女儿有过一次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“关于能不能买”的争执。当时女儿一定要买一条400元+的公主裙,因为类似的裙子,她已经有好几条,我觉得买回家毫无意义,但是事先又答应了她可以选择一件礼物,就想着拽她去生活区,让她选选书包、玩具类。
女儿不肯,小手拽着裙子,大哭。我只能上杀手锏——“妈妈说了不许买!”最后选了一个我觉得非常实用的书包,女儿将就着接受,一个同等价位的书包,并没有给女儿带来同样的快乐。
原本一天快乐的旅程,因为这最后的争执,变得不那么完美。
女儿为什么想要什么就一定要什么?
我为什么不满足她?
真的不是简单的“孩子不乖,大人做规矩”能解释的。
很多时候
是我觉得她不应该拥有
一件聚酯纤维制成、不能日常穿着的裙子,在我看来,并不是女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,并且差不多的裙子她已经有了,这条和那条到底有多大什么区别?五岁的女儿觉得这条不一样,它是《冰雪奇缘2》里某一个情节下的特定装扮,对她来说“穿上这个是我的梦想”,而我觉得她的梦想实在太多了。
此外就是价格,如果是40块,我可能就随她去了,400块,我觉得不值。而孩子无法理解,为什么她想要一个气球时,我会给她买,当她想要一条裙子的时候,就遭到了拒绝。
“孩子想要什么就一定要什么”的任性感觉,有时候,并不是孩子的问题,而是我们作为家长,觉得他们不应该拥有或超过了我们的心理预算。
孩子想买一个玩具,这个玩具可能是家中早有的同款,而价格超过了可有可无的范围,99.9%的家长一定说过“这个不好玩”,或是“下次再来买”,前者是以成年人的眼界去判断孩子的需求,后者是用不确定、可变化的未来来敷衍孩子。
我们顺势把矛盾从“可不可以买”变成了“你怎么那么不听话”,如此反复。
理解孩子的情绪
给予信任
孩子被拒绝后不依不饶,是因为他们知道,这个下次,永远有下次。只要我们离开这个玩具店,就不会回来买了,这是他们被多次拒绝后得出的经验。
第一次哭也许是真的伤心,后来的哭只是拖延时间、威胁,因为他们知道,走开就不会有机会买了,一直闹下去,才有成功的可能。
孩子被拒绝后,无理取闹,大哭。指责变成了“你别哭,你这样哭我是不会给你买的!”好像有哪里出了错,我们本来就拒绝了孩子,孩子一哭,又变成了——你哭我就不会给你买。最糟糕的就是,一开始不同意,孩子一哭,觉得难以收场,又只好买下。在孩子看来,之前拒绝的原因全部不成立,爸爸妈妈刚才就是不愿意给我买。
粗暴得拒绝,又无法帮孩子疏通之后产生的情绪,就是一次最糟糕的教育和沟通。
后来有一次,遇到同样的问题,女儿想买一件巴拉巴拉小魔仙的同款裙子,我一摸那个面料,又硬又是闪粉,就想着买回去她一定不会穿,这一次没有粗暴拒绝,而是说出了我的真实想法。
“你要买这个裙子可以,
但是这个裙子呢,穿上不会那么舒服。”
“但是我很喜欢呀!”
“你可以先试试,买回去的话一定要穿的。”
我试着把裙子拿下来,在女儿的脖颈边试穿了一下,女儿觉得脖子真的不舒服,说“好吧,那就不买了”。
女儿已经对“没钱买”、“下次再来买”、“这件很傻”的反对声音产生了免疫力,甚至觉得我不尊重她的眼光,反而接受了真实的理由。
一直以来,利用孩子对于时间、空间、规则的模糊概念,搪塞一下,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。
她想在浴缸里洗澡,我觉得过程太麻烦,总会说浴缸没刷干净;她想坐五遍电梯,坐到第三遍,我就失去了耐心,跟她说好了好了五遍了;她放进购物车的那根玩具项链,一直问着有没有到,事实上我根本没下单……久而久之,就失去了孩子的信任。在我们看来,孩子什么都想要,在孩子看来,他们每天都在被拒绝。
用孩子听得明白、并且不敷衍的话语,跟她解释原因,并且尊重她的决定,看似复杂,却比“短平快”的拒绝更高效。
在幼儿园的每一天
女儿都要穿裙子
三岁之后,一向给什么穿什么的女儿,突然决定,每一天都要穿裙子。有一天,在我的要求下穿了裤子去学校,老师说她一整天情绪都不高。
我小时候,也喜欢穿裙子,小学时候一度为了穿裙子出门,穿过五条连裤袜。我妈觉得我疯了,那么要好看,以后怎么办,立马给我买了两条黑色棉裤,说冬天在学校只能穿裤子,方便、暖和,两条换来穿,那个冬天的每一天都觉得自己丑丑的,不自信。
我妈不让我穿裙子,大概除了怕我太爱美,还有怕我冻死在学校的原因;我不让女儿穿裙子,大概只是不想由着她。“不方便、太冷了”的理由不成立,学校有生活老师、有地暖,女儿自理能力很好,穿脱没有问题。对我来说,真正的原因就是:“别的小朋友都没有这样”、“你太爱漂亮了”。
“我就要穿这个闪闪亮亮裙去学校。”
“穿裤子不好吗,多舒服。”
“可是裤子不漂亮。”
“漂亮不是最重要的,舒服最重要。”
“我觉得漂亮就是最重要的。”
这样的对话,一定发生在无数对母女间,当然也有想穿着奥特曼服装去幼儿园的男孩,因为这样很酷。假如幼儿园没有硬性规定不许在学校穿裙子,孩子为什么不能天天穿裙子呢?
我们的拒绝,几乎是本能反应。这些反应,又往往来自我们的童年经历。出生于80年代,虽然物质条件已经越来越好,但似乎每个家长都以压抑孩子的物欲和精神需求为己任。
我们成长的时间里,多照一会镜子,就是太爱美了;表达自己的需求,就是太任性了。他们总觉得不能满足孩子,孩子才会更懂事。
那是一个孩子,开始有意识得欣赏自己的美,并且建立自信的开始。身体需要营养的时候,我们的父母,会竭尽所能来满足我们;精神需要富足时,却总是被压抑。
我的老师,甚至在课堂上说过“不在乎穿什么的学生,才是一门心思爱学习的好学生”这样的评价。而我,偏偏就是那个出门要换三套衣服的学生。被压迫也反抗了,却不知不觉又把同样的态度转移到了女儿身上。
另一个重灾区,在于可不可以吃什么?
冬天不能吃冰淇淋,因为我们小时候南方的冬天,几乎没有冰淇淋。没有,所以被拒绝,理所当然。而女儿无法理解,商场里有甜筒,家里有棒冰,到处暖洋洋的,自己又没有生病,为什么不能吃。
明明是可以得到的东西,只因为家长的拒绝,就得不到,会让他们误以为,面对喜欢的,不应该去争取。
给孩子做规矩没有错,我们却经常混淆“做规矩”和“满足孩子需求”这两者间的界线,觉得满足,就是一种纵容。作为妈妈,我最常一闪而过的念头就是,现在想要什么就有什么,以后长大了得不到该怎么办?却忽略了,孩子面对想要的东西,以后不敢争取,觉得自己不配得到,又该怎么办?
事实上,除了有关安全、健康、诚信的原则问题不能退让,其他时候,我们真的不能答应孩子的某个需求吗?而在不可让步的原则问题上,我们又是否跟孩子说了真正的拒绝理由?
制定规则
让孩子有成本意识
我们作为大人,经常会以一种权威的姿态来看待孩子的需求,无论我们选择了什么原因或借口去拒绝他们,我们都认为,这些事物并不重要。
以自己的观念 ,判断了孩子应该穿什么,不应该干什么,过度解读孩子的需求——太爱漂亮了,就不会好好读书;太任性了,以后不好管教。而孩子再一次用哭闹表达情绪,想为自己争取一些权利。
孩子什么都想要,还有一个原因,是他们没有成本意识。商场里的衣服、包包、化妆品,我也全都想要,还没有全部买回家的原因只有一个理由——钱不够。
对孩子来说,即使有初步的金钱概念,但对每个事物的具体价值是模糊的。面对女儿“什么都想要”的当下,我们为了让她有成本意识,开始设置“笑脸机制”。让女儿用平时的优良表现来赢取笑脸,成立“笑脸基金”,只要是在她的基金范围内的玩具或衣物,如果愿意交换,即使在我眼里非常不值,只要在安全性上没有问题,我也会答应她。超出预算范围的,
在互不相让的时候,我们双方共同认可的笑脸机制,让孩子用成本去思考。当然,我也会说出我的感受,比方说,我觉得某个玩具,可能有潜在的危险因素,告知她如果受伤了会有什么后果;某件衣服,不适合外出穿着,如果买回来,只能在家里尝试,等等。
在需要付出一定代价、以及坦诚沟通的基础上,孩子减少了对抗情绪。看着一张一张交给我的笑脸基金,她会突然反悔说:“要不我还是买别的吧。”在这个过程中,她一定思考了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东西,是不是再多攒几个笑脸,就能得到更好的。“延迟奖励”,都不用教,就已经植入她的小脑袋。
当然,无论是交换还是理解,都不是让孩子毫无底线的去得到什么。只是我们作为家长,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,要用最真实的理由去拒绝他们,并承受孩子随之而来的情绪,花时间疏通。建立规则和信任,面对孩子下一次的“我就要”,不必再以哭闹结束,而从中获得的自信、认同感与争取心,会伴随他们很久。
1
END
1
如果喜欢,请转发分享:)
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。
未经允许,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,
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。
关注“夏天的陈小舒”,
回复以下关键字,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
回复【怀孕】备孕知识、孕期疼痛、孕期营养、孕期美容 等;
回复【哺乳】开奶、母乳不足怎么办、母乳成分、哺乳期用药 等;
回复【奶粉】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;
回复【乳腺炎】涨奶、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;
回复【湿疹】了解婴儿湿疹;
回复【生病】关于感冒、打鼾、发烧、咳嗽、便秘等幼儿常见病;
回复【睡觉】婴儿睡眠知识综述、新生儿睡眠安全等;
回复【头型】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;
回复【食谱】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;
回复【儿歌】儿歌精选与推荐;
回复【绘本】 绘本推荐、书单、亲子共读等;
回复【双语】 双语、英语学习;
回复【刷牙】 儿童牙刷的选择,刷牙方法,牙膏用量等;
回复【语言】 语言学习、语言发育迟缓;
回复【蒙特梭利】 蒙特梭利游戏;
回复【生长曲线】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,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;
回复【不吃饭】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;
回复【辅食】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;